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脏腑分类法、体型肥瘦分类法,以及禀性勇怯分类法等。

二、正常体质

阴阳平和质---功能较协调的体质。

偏阳质---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

偏阴质---具有偏于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

阴阳平和质

偏阳质

偏阴质

形体

身体强壮胖瘦适度

形体偏瘦但结实

形体偏胖容易疲劳

面色

面色明润含蓄

面色偏红

面色偏白

消化

食量适中运化正常

食量较大运化旺盛

食量较小运化一般

心理

性格随和开朗

性格外向

性格内向

自我调节

自身调节和适应力强

自制力差

自调节适应力一般

易患病证

不易感邪

易于自(治)愈

易感风、暑、热邪

易生热证实证,

且易化燥伤阴

易感寒、湿之邪

多从寒化而生

阴盛、阳虚之证

体质的形成

一、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又称禀赋,是指小儿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

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人体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

二、后天因素

1.后天因素是人出生之后赖以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分为机体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两方面。

2.后天因素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

3.包括饮食营养、劳动和运动、年龄、性别、地理环境因素、心理因素。

内伤病因

v泛指人的情感或行为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的致病因素

一、七情内伤

(-)七情的基本概念

v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v五志,指喜、怒、思、悲(忧)、恐(惊)五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内伤七情”七情成为病因的条件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脑为元神之府”

肝主怒、脾主思、心主喜、肺主悲忧、肾主惊恐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七情与心神的关系

七情统于心神

(四)七情与健康、疾病的关系

(五)七情致病的特点

1.与精神刺激有关:多发情志疾病

2.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牌,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3.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4.情志变化,影响病情

二、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

1.饥饱失常2.饮食无时

(二)饮食偏嗜

1.种类编嗜2.寒热偏嗜3.五味偏嗜

(三)饮食不洁

三、劳逸失度

(一)过劳

1.劳力过度2.劳神过度3.房劳过度

(二)过逸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与外感病

一、六淫

(-)六淫的基本概念

1.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1.外感性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表证

2.季节性

3.地域性居住与环境特征

4.相兼性可单独侵袭,又可相兼致病

5.转化性一定的条件下,证候病理性质可发生转化

(三)六淫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风邪

(1)概念:自然界中凡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

四时皆有

(2)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邪性质

致病特征

轻扬

(易袭阳位)

开泄

风性轻扬、升散,

有向上向外的特性

疏通透泄

易侵头面、肌表和阳经,

如头项强痛,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

腠理开泄,如汗出,恶风等

善行数变

行无定处,善行走窜

发病急,变化快

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如风疹,荨麻疹,行痹

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痫、中风、惊风

主动

动摇不定、风胜则动

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抽搐等

为百病长

易与他邪相合,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

2.寒邪

(1)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

(2)性质及致病特点

2.寒邪寒邪性质

致病特征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阳病

全身或局部有明显寒象,如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脘腹冷痛等。

“伤寒”“中寒”

寒性凝滞

寒胜则痛

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寒性收引

收敛挛急

肌腠闭塞,毛窍收缩,筋脉挛急,如恶寒无汗,拘急作痛等

3.暑邪:

(1)概念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

明显季节性“暑属外邪,并无内暑”阴暑和阳暑

(2)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邪性质

致病特征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阳热亢盛

临床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阳热症状为特征

上犯头目

耗气伤津

内扰心神,引起心烦闷乱而不宁

汗多津伤,口渴喜饮,尿少短赤等。

气随津泄而致气虚,症见气短乏力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暑多挟湿

湿热并存

除暑热表现外,又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之候

4.湿邪

(1)概念: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内湿与外湿

(2)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脘痞泄泻等

损伤阳气

易伤人体阳气,尤以损伤脾阳为著“湿胜则阳微”

沉重重着

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

秽浊垢腻

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粘腻性

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等

停滞性

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就下性

易于伤人下部,腰膝症状为多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5.燥邪

(1)概念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

温燥和凉燥

(2)性质及致病特点

燥邪性质

致病特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以口、鼻、咽、唇等官窍干燥,皮肤干涩,毛发不荣为特征“燥胜则干”

燥易伤肺

燥邪犯肺,肺津受损,干咳痰少或无痰,或痰粘难咯等

6.热(火)邪

(1)概念: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

火的含义

生理之火--少火--正气

病理之火--壮火---外火——六淫---邪气

内火——内火

“君火”、“相火”、“龙火”、“雷火”

(2)性质及致病特点

火邪性质

致病特征

火为阳邪,

伤津

耗气

临床以高热、恶热、面赤、脉洪数等为热象为特征

迫津外泄,煎熬阴津,出现口渴、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症状

可见体倦乏力、少气等气虚症状

火性炎上

病变多表现于上部,如面红耳赤,口舌糜烂、齿龈肿痛等

生风

动血

生风: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而现高热、神昏、抽搐等

动血:迫血妄行而现各种出血

易扰心神

火扰心神则心烦失眠,狂躁谵语等

易致肿疡

腐蚀血肉,发为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二、疠气

(-)疠气的基本概念: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聚,病情危笃

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痰饮

(-)基本概念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狭义之痰饮、广义之痰饮与有形之痰、无形之痰

(二)形成

痰饮的病证特点

肺—咳喘,痰多

心—心悸,神昏,失眠,癫狂

肝—面青,眩晕,动风

脾—腹胀,身重,肢倦

肾—腰膝痹痛,足冷

胃—脘痞,呕恶头—眩晕,昏不知人

咽喉—喉中梗阻(梅核气)

胸胁—胸胁胀满疼痛

四肢—麻木,疼痛

经脉筋骨—瘰疠、痰核、阴疽、流注、瘫痪等

饮—四饮

肌肤(溢饮)—肢体水肿,身重无汗

胸胁(悬饮)—咳嗽引胁疼痛,胸胁胀满

胸膈(支饮)—胸闷,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肿

肠间(痰饮)—肠鸣,腹满,口干,食少

结石

(-)基本概念

结石,是指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形成的坚硬如石的物质。

(二)形成

1.饮食不当:

2.情志内伤:

3.肾精亏虚:

4.寄生虫感染:

5.服药不当:

6.异物积存:

7.外伤:

另外,还与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生活习惯有关,也可因受其他疾病的影响而致。

(三)致病特点

1.多发于肝、胆、胃、肾、膀胱等脏腑

2.病程较长,轻重不一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4.疼痛

(四)常见的结石病证

1.胆石症:

2.尿石症

(1)无症状

(2)食欲不振

(3)疼痛

(4)黄疸

(1)无症状

(2)疼痛

(3)血尿

(4)排尿困难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脏为阴,腑为阳上为手,下为足内为阴,外为阳

肢体内侧—阴

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

肢体外侧—阳

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及其在四肢分布规律表

阴经

(属脏)

阳经

(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前线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中线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后线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前线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中线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后线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2.躯干部的分布规律

部位

经脉分布

第一侧线

第二侧线

第三侧线

前面

胸部

足少阴肾经

(距胸正中线二寸)

足阳明胃经

(距胸正中线四寸)

足太阴脾经(距胸正中线六寸)

腹部

足少阴肾经

(距腹正中线半寸)

足阳明胃经

(距腹正中线二寸)

足太阴脾经(距腹正中线四寸)

足厥阴肝经(从少腹斜向上至胁)

后面

背、腰部

足太阳膀胱经

(距背正中线一寸半)

足太阳膀胱经

(距背正中线三寸)

肩胛部

手三阳经

侧面

腋下

手三阴经

胁、侧腹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四肢部的分布规律

内侧(里)

外侧(表)

内侧(里)

外侧(表)

太阴经(肺)

阳明经(大肠)

太阴经(脾)

阳明经(胃)

厥阴经(心包)

少阳经(三焦)

厥阴经(肝)

少阳经(胆)

少阴经(心)

太阳经(小肠)

少阴经(肾)

太阳经(膀胱)

(二)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足阳明经

足少阳经

足太阳经

手太阴经

手厥阴经

手少阴经

足太阴经

足厥阴经

足少阴经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表里同名表里

1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2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3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经络的概念

一、经络的概念

(一)经脉和络脉

经(经脉)

络(络脉)

含义

路径

主干

网络

细小分支

循行部位

人体深部

人体浅表

循行路径

固定,多为纵行

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网络系统。

直接扫描下方







































白癜风医院美丽黄皮肤行动
如何根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vkomi.com//mjcczz/106862.html

------分隔线----------------------------